唐蜀华,蒋卫民.“瘀热”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:周仲瑛国医大师“瘀热”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.江苏中医药,2014,46(4):1 |
“瘀热”病机理论的形成及临床意义:周仲瑛国医大师“瘀热”相关学术经验发微之一 |
|
投稿时间:2013-11-24 |
DOI: |
中文关键词: 瘀热 病因学 中医病机 |
英文关键词: |
基金项目: |
|
摘要点击次数: 1657 |
全文下载次数: 2442 |
中文摘要: |
“瘀热”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病机概念,其形成分别与造成“瘀”和“热”的内、外因素有关,但有由热致瘀与由瘀致热之分。“瘀热”为病,可有发热、出血、斑疹、黄疸、昏迷、厥脱、癥积等多种临床表现,历代医家先后提出犀角地黄汤、抵当汤、下瘀血汤等代表方剂,清代叶天士提出“凉血散血”为其治疗大法。周仲瑛教授在继承、发扬传统“瘀”和“热”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和建树,总结外感“瘀热”有攻窜散漫、多症杂陈、易于深入损伤脏腑、腐败破坏导致实质性损害等病理特点,内伤“瘀热”往往标实本虚互见,病多迁延难已,涉及多脏,脏腑体用皆损,甚至不可逆等病理特点。周教授总结的“瘀热”病机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。 |
英文摘要: |
|
查看全文
查看/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|
关闭 |
|
|
|